首页 > 社会热点 > >正文

中希交会 文明互鉴

来源:文艺报2023-08-07 09:05:33


【资料图】

用戏曲演绎外国故事,在中国舞台上不是一件新鲜事。从新文化运动前后的零星实践,再到改革开放后的大举兴戏,中国舞台上的“跨文化戏剧”在中西方交流的国际潮流中绽放出一树繁花。其中,古希腊悲剧与中国戏曲的结合(也称“希剧中演”)是尤为独特的那一枝。两种古老的戏剧在千年之后穿越时间之壁,跨过文化之隔,在交会中同台竞技,各显其美,最终相得益彰,美美与共,成为文明互鉴的华彩一章。

对观众而言,观赏这类“希剧中演”的体验,或许最初是一声惊叹,如果不带偏见地去理解,逐渐会转入对其复杂的跨文化美感的沉思和体味。古希腊悲剧在中国舞台上的重生再造早已超出了既有单一学科理论的阐释范畴。如何理解观众“自如又陌生,新奇又酣然”的审美心态?如何剖析跨文化戏剧的改编、搬演和传播历程?如何衡量这种文化“混融”作品的价值和意义?丰富的“希剧中演”召唤着能与之相应的跨文化戏剧理论和评价体系的创新,毫无疑问,这一理论话语体系应该具备跨学科、跨文化、动态持续等核心特质。

陈戎女的专著《古希腊悲剧在中国的跨文化戏剧实践研究》便是为解决以上问题所作的一次可贵尝试。该书是国内系统性研究中国戏曲搬演古希腊戏剧的改编实践和舞台实践的第一部专著,凝结了作者10余年的学术探索和创见成果。在当下多元文明互鉴的背景下,该书尤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实践价值,对于仍在发展中的“希剧中演”也将发挥重要的学术助推作用。

作为一部关注跨文化戏剧动态、改编与演出实践的专著,该书可谓“有骨有血又有肉”。有“骨”,即结构精巧、布局谨严。该书在序章和结语部分道明跨文化戏剧的研究历史、范式和意义,中间四章详述典型案例。首尾串联,中怀“明珠”,在多重学科交叉的背景之下,将中国的古希腊悲剧跨文化戏剧实践置于中外戏剧共鸣共振的舞台之上。有“血”,即指具有阐释效力的理论创新。该书提出跨文化戏剧“译—编—演—传”的跨文化圆形之旅理论,并将其贯穿始终,使之成为在历史长河与东西方文化间往返穿梭的隐性脉络。有“肉”,即案例典型、翔实鲜活。该书选取《美狄亚》《安提戈涅》《俄狄浦斯王》《俄瑞斯忒亚》四部悲剧在中国若干剧种(河北梆子、京剧、评剧、蒲剧、豫剧等)中的改编进行分析,涵盖了古希腊三大悲剧家的代表作,国内“希剧中演”的全貌得以保存,细节历历再现。作者还深入访谈了罗锦麟、孙惠柱两位导演,揭示出台前幕后的诸多隐衷。以“骨”构形、以“血”为脉、以“肉”充实,该书兼具三者之长,既富学理性,也有可读性。

该书的封面上,希腊的“戏剧之神”狄奥尼索斯面具与中国的戏曲脸谱相映成趣,呈现出一种奇特的构型和张力。狄奥尼索斯庄严肃穆,睁大的双眼和张开的大嘴是希腊悲剧人物的象征,也像极了最初接触跨文化戏剧时观众不禁发出惊呼的样子。戏曲脸谱沉稳刚健,微笑友好,似乎看尽寰宇,通晓古今。希腊悲剧面具与中国戏曲脸谱的一惊一喜,见证着中希戏剧交会时相互鉴照中绽放的光亮。中希两个古老绚烂的文明遥远却“一见如故”,它们在这本书中扺掌而谈,亲密无间,相互诉说着长途跋涉、最终相逢的艰辛与蜜甜。

标签:

下一篇: 最后一页
上一篇: 上半年同比增长16.37%——黄金消费缘何回升向好